▲ 台中市政府研究發展組林厚成組長(右)蒞臨活動現場致詞 / 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提供
不是手語歌!「漂向北方」視形傳譯演出登場
【覞傳媒公益記者 林姵萱/台中整理報導】
打開感官新視野,打造「動感」的藝術盛典
音樂不是只有耳朵才能聽見,它也能被「看見」、被「感受」。
7月27日,一場別開生面的手語視形傳譯演唱會在台中動感登場,由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攜手豆比手語共同主辦,邀請聽障者/聾人與聽人一同參與,打造全台少見的感官共融藝術饗宴。
這場演出主打「用眼睛也能聽音樂」,突破傳統手語翻譯的想像,透過手語、燈光、字幕、節奏與戲劇表演的交錯融合,讓音樂不再是聲音的專利,而是感受力的共享。每一段旋律、每一處節奏,都能以不同方式進入每個人的身體與心靈,無論是否能聽見,都能被音樂療癒與觸動。
文化平權不應只是理想,美國有法規,台灣用行動
在美國,《身心障礙者法案》(ADA)明確規定,所有公開演出與活動,若有聽障者提出需求,主辦單位需提供手語翻譯等合理便利服務,保障平等參與權利。這項制度已涵蓋劇院、演唱會、展演空間等公共場域,並清楚寫入ADA Title III「公共場所無障礙服務」條款中。
然而在台灣,近14萬名聽障者卻時常得自行出資聘請翻譯,才能拼湊出對藝術的理解。這正是主辦單位推動共融演出的初衷——我們不想讓文化的門檻擋在聲音面前,更希望每一顆靈魂都有平等被音樂感動的機會。
透過這場演出,主辦單位不僅實踐文化平權,更用行動告訴大眾:「藝術,屬於每一個人。」
▲ 表演者牙男(右)用歌聲唱給聽人聽,聾人表演者大魚(左)用手語表達歌曲意涵 / 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提供
什麼是「視形傳譯」?超越手語的動感表達
許多人誤以為「手語演唱」就是翻譯歌詞,其實視形傳譯(Performing Arts Interpreting)是一種融合手語、眼神、身體動作與情感詮釋的演出藝術。
-
傳譯者必須不只會翻譯,更要理解歌曲情境
-
他們用整個肢體「跳出歌詞的意境」、用節奏和光影「畫出旋律的線條」
-
舞台上的傳譯員,不是配角,而是音樂的一部分
這次的演出,融合戲劇性動作、視覺語彙與燈光節奏,讓聾人與聽人以各自的方式「同步感受」。
▲ 聾人表演者 大魚(左)和小婷(右) 用手語非常傳神的表達歌曲的意境 / 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提供
聽障觀眾回饋熱烈:原本排斥音樂的他,也被感動了
「我以前是很排斥演唱會的,提到『音樂』兩個字,我從不感興趣。但這場演唱會,真的讓我驚艷。」
來自台中的一位長年遠離音樂世界的聽障者,在《震動&節奏|無聲的靈魂律動》視形傳譯演出後的真摯回饋。這不只是一場表演,而是一場打破聲音界線、翻轉對「手語演唱」認知的感官革新。
7月27日,由相信地產有限公司與豆比手語共同主辦的第二場視形傳譯演唱會,在台中相信地產總部圓滿落幕。本次演出不僅免費開放聽障者參與,並特別嘗試加入燈光設計、節奏強烈的〈We Will Rock You〉,以及Rap與戲劇交織的〈漂向北方〉,以豐富視覺與動態節奏的語彙,呈現「無聲的震撼」。
▲ 聾人 大魚(左)與聽人 豆比(右1)與牙男(右2)攜手演出音樂劇,跨越聲音藩籬 / 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提供
除了單一手語表演,這場演出首度加入聾人與聽人共同創作的音樂劇片段,演繹故事、展現情感,使觀眾彷彿置身劇場,透過視覺與節奏同步進入音樂的情境。多首作品中,聾人表演者用肢體與節奏詮釋旋律,聽人歌手則用聲音演繹情感,兩者彼此映照、互為主角。
▲ 表演者豆比(左) 牙男(右) 帶來的Rap歌曲〈漂向北方〉首次轉譯為視覺節奏饗宴 / 相信地產有限公司提供
對主辦單位來說,這場演出不只是藝術實驗,更是一項文化平權的行動。「我們希望讓每一首歌,都能被完整感受,無論你是否聽得見。」活動發起人豆比表示。
本次活動也獲得台中市政府支持,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林厚成組長親自出席,盛讚此類活動落實文化共融,並鼓勵更多公共資源挹注無障礙藝術發展。
美國《身心障礙者法案》(ADA)明文保障手語翻譯在各類表演場域的合理提供,而台灣則仍仰賴民間力量與志工參與,才能讓聾人走進音樂世界。本場演出正是透過志願團隊與跨領域創作,將視形傳譯從冷僻名詞化為眾人共鳴的感動經驗。
本次活動圓滿落幕,下一場視形傳譯演唱會預計於今年九月底或十月舉行,敬請各界持續關注豆比手語官方發布的最新消息,期待與您再次共襄盛舉,共同推動文化平權與藝術共融。